编者按:
他们踏过晨露密林,数过年轮岁月;守护珙桐展翅,聆听百鸟啸鸣……这些巡山路上的寻常故事,藏着贵州生态发展的密码,更写满人与森林相守的深情。值此8・15全国生态日之际,人民网特别推出“生态护林员・巡山故事”系列报道,愿这些故事能让更多人读懂守护的意义,化作绿水青山间的生生不息。
清晨九点的阳光穿透林隙,吴攀胜如往常一样,背上水壶、拿上镰刀,和同事一起进入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。每走上一段路程,他都会驻足观看,细心地将一个区域的样貌特征以及树木的生长情况记下,保证在下一次的巡护中,每一个区域都能保持原样,确保每棵树木都能得到更好的保护。
吴攀胜对杂草进行清理。税会静摄
“从事这份工作,我内心时常感到忐忑和开心,忐忑的是害怕所管护的这片森林和动物遭到破坏,每当来巡护的时候,看到自己所管护的区域的树木正在茁壮地成长,花草树木没有被破坏,动物也没有被人捕猎我就特别开心。”吴攀胜坚定地表示。
展开剩余71%吴攀胜所在的管理站位于习水县三岔河镇,这片丹霞地貌的保护区暗藏重重危机:雨季的滑坡泥石流、陡峭崖壁的落石风险,更有多处悬崖峭壁成为人力巡护的“盲区”。为了更好地守护这片山林,吴攀胜主动争取外出学习机会,将无人机操作技术引入管护工作,有效弥补了保护区“人防空白”。
开展无人机巡视。税会静摄
“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弥补我们巡护中到达不了的区域,就可以通过无人机观察,更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管护。”吴攀胜说。
保护区的日常巡视,只是吴攀胜的常规工作之一。作为一名全职护林员,入职后都会有一块“责任地”。2022年4月,刚进入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的他,主动申领了承接生态林修复并主动参与珍稀古树木保护、保护区界桩安插等工作,不断巩固生态管护成效,筑牢生态保护屏障。
吴攀胜查看巡察记录。税会静摄
“自从进入保护区工作,我看到很多小树苗通过三年的成长,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且非常健康,让我感到非常高兴,植物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都得到了丰富,进而让整个生态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和完整。”吴攀胜说道。
从最初连树种都认不全的“门外汉”,到如今能精准辨识百种病虫害的行家里手;从伏案整理资料的管理员,到带领团队冲锋在前的护林队长,三年间吴攀胜的巡护日志写满动人注脚:近千次巡护踏出的足迹可绕赤道半周,5次当场制止的违规行为保住了30余株珍稀林木,3次火灾扑救中他总是第一个冲进火场,7次防火演练教会350名村民使用灭火器材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,他布设的120余台红外相机,意外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的清晰影像——这是三岔河管理站近五年来的首次记录,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。而吴攀胜个人也连续三年获评习水保护区“优秀护林员”。
吴攀胜(左)认真的操作无人机。税会静摄
“这份荣誉是这几年在管理站同事的帮助下获得的,我觉得这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认可,更让我感觉到所承担的责任重大,未来,我将不断地学习一些先进的保护区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技术,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,将之用到习水保护区的管理中,让习水保护区发展得越来越好,森林、动物生态物种的多样性越来越丰富。”吴攀胜坚定地表示。
晨曦里的他在巡护,烈日下的他仍在检修红外相机,吴攀胜这个平凡的护林人正用坚守诠释着“生态卫士”的真谛。他的故事,是千万护林人守护绿水青山的缩影,更在新时代的生态画卷上,写下“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生动注脚。(张朋、税会静、周子行)
发布于:北京市嘉汇优配-a股加杠杆-正规炒股配资-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