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段时间里,有关邓朴方是否在海外拥有大量存款的消息不时流传,而这一消息最终也传到了邓小平的耳朵里。面对这些流言蜚语,邓小平是如何反应的呢?他到底如何应对这些未经证实的传闻?
1952年,毛泽东决定将邓小平调任北京,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和政务院副总理。就在同年8月,邓小平坐上飞机,顺利抵达了北京。刚开始,他和家人暂住在景山东街的一座四合院的小楼中,这座小楼靠近聂荣臻的住处,院子虽说比中南海更宽敞,也有独立的格局,但房租相对较高,而且家里的人口比较多,日常开销成为了一个不小的负担。邓小平认为自己不应该向组织提出任何生活上的照顾要求,因此经过一番考虑后,他决定带着家人搬到了中南海的庆云堂,这里更加朴素却方便了工作。
展开剩余82%邓小平为人要求严格,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,他总是极其自律。他平时话不多,但每句话都直指要害。对于自己的家庭,他也极为严苛。他反对妻子卓琳参政,也不希望家人介入自己的工作。邓小平不仅保密意识极强,而且对组织纪律性有着极高的要求。他的妻子卓琳刚到北京时就被调入中央办公厅工作,成为邓小平的生活秘书。尽管卓琳身体状况较差,经常多病,但她依旧在照顾邓小平的同时,还要处理家务,支撑整个家庭的运转。幸运的是,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也在一旁给予支持,减轻了卓琳的压力。
进入中南海后,夏伯根很喜欢在院子里养些小动物,尤其是兔子等家禽,她觉得这样不仅能改善孩子们的伙食,还是自己的一项兴趣。她的手艺也很不错,时常为家里做些泡菜,帮助节省生活开支。然而,北京市的管理规定严禁市民养家禽,因此卓琳便多次提醒婆婆,家里不能养这些动物,毕竟要做表率。为了避免给家人带来麻烦,夏伯根迅速处理掉了家里的小动物,改而在院子里种上了各类蔬菜。邓小平虽然工作繁忙,但他也会抽空带着家人一起劳动,打扫院子、种植花卉和蔬菜,大家分工合作,齐心协力,院子每天都有明显的变化。
邓小平和卓琳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,他们始终坚持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观念,让他们从小懂得劳动的意义。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,邓小平家里的孩子们总是十分勤快。例如,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等朋友,常常到邓家做客时,都会加入到打扫卫生和劳动的行列中,大家共同参与,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。
对于孩子们的教育,邓小平有着自己的一套原则。他虽然对孩子们偶尔的小调皮不加干预,但绝不允许他们撒谎或者做不诚实的事。卓琳还安排每两周召开一次家庭会议,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坐下来,面对面地交流,增进理解与信任。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,邓朴方记得自己从小便坚信说真话是最重要的,他说:“我从小就觉得讲假话是一种心理负担,所以我一直不喜欢说谎。”
邓小平一家在中南海度过了十几年的安稳时光,直到“十年动乱”开始,才经历了离散和家人的分别。1969年10月26日,邓小平与卓琳、夏伯根被秘密从中南海带走,前往机场,没有任何人送行,甚至连孩子们也无法陪伴左右。在这段时间里,邓小平的孩子们分散在不同的地方,受到父亲连累的他们,彼此的联系也逐渐疏远。每当邓朴方想到这段往事,心中总是无法平静。
吃饭时,邓家孩子们总是叽叽喳喳地讨论各种话题,而邓小平常常默默听着,几乎从不插话。只有当孩子们说错了什么,他才会平静地指出,并给予纠正。邓小平喝酒的习惯也非常简朴,通常只喝一两杯黄酒。餐桌上,他的下酒菜是一些南瓜子,而这南瓜子成为了邓小平的“私有财产”,每当邓朴方在家时,邓小平会把南瓜子转给他,体现出父亲对他的关怀和细致入微的爱。
对于“十年动乱”期间邓朴方所经历的痛苦,邓小平心中一直有愧疚。起初,邓朴方以为自己内心的伤痛只会影响自己,然而,渐渐地他发现,这段伤痛深深影响了父亲。邓小平曾经与卓琳提到过,孩子们因为自己的原因吃了很多苦,因此,他一定要更加关爱他们。
有一次,邓朴方听说,父亲邓小平曾在提到自家房子时表示,如果这座楼房可以做商品房,他会为自己大儿子买一套。那时,邓朴方深感心痛,因为他知道父亲心中对自己的愧疚。邓小平对邓朴方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,无论是空调、房间的安排,还是日常的生活细节,都体现了邓小平的深切关怀。
尽管邓小平一直注重工作和家国责任,他在生活中却也是一个十分低调的父亲。邓朴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,常常因家境清贫而感到自卑。有一次,他的自行车坏了,却发现自己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,只好向班主任借钱。邓小平虽是国家领导人,但他的家庭始终保持着一种朴素的生活风格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汇优配-a股加杠杆-正规炒股配资-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