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-当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用三年时间把国产化率卷到 95% 时,好多人只盯着新能源汽车这波风口猛冲,却没注意到马斯克拆电池成本时玩的 "第一性原理"。
这事儿让我突然想起去年在上交所投资者交流会上,有位私募大佬甩的金句:"在 A 股混,能扛过三个牛熊周期的投资者,骨子里都是哲学家。
" 今天咱就来盘一盘投资圈的 "元代码",看看哪些底层逻辑能让咱在股市的大风大浪里不跑偏。
扒拉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账本,有两个数挺有意思:2003 到 2023 这二十年,死磕贵州茅台的年化收益能到 29%,但同期上证指数年化收益才 5.8%。
这波操作简直把爱因斯坦说的 "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" 玩明白了。
但现实就很扎心了 —— 中登公司的数据显示,2022 年散户交易额占比高达 82%,可平均持股时间连一个月都不到。
这反差就很灵魂拷问了:当市场还在为 "元宇宙"" 固态电池 "这些概念疯狂打 call 时,有多少人还记得巴菲特说的" 投资就像滚雪球,得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"?
说到 "湿雪长坡",宁德时代的逆袭之路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。
2018 年上市时顶着 "独角兽" 的光环,市盈率直接飙到 150 倍以上,但真正让它市值破万亿的,还得是动力电池装机量连续六年全球第一的硬核实力。
这波操作完美印证了查理・芒格的名言:"股价短期是投票机,长期就是称重机。
" 尤其是注册制全面落地后,证监会的退市新规一出来,2023 年强制退市的公司就有 42 家,创了历史新高。
当市场从 "鱼龙混杂" 开始 "优胜劣汰",咱是不是得重新品一品 "买股票就是买公司" 这句话?
不过投资这事儿,从来都不是请客吃饭那么简单。
去年硅料价格直接腰斩,某光伏龙头宁可计提 20 亿存货减值也不减产,这波操作就给投资者上了一课,什么叫 "沉没成本陷阱"。
这情况在期货市场更常见,大商所的数据显示,2023 年螺纹钢主力合约波动超过 30%,但 90% 的散户在波动 15% 的时候就爆仓了。
这时候段永平的话就很扎心了:"承认错误的成本,永远比错误本身的成本低。
"
聊到成本,最近碳酸锂价格的过山车行情就很有讲头。
上海有色网的数据显示,电池级碳酸锂从 2022 年的 60 万 - 吨跌到 2023 年底的 10 万 - 吨,今年又反弹到 30 万 - 吨。
这暴涨暴跌的背后,是工信部规划的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 25% 的目标,和锂矿开采周期长达 5 年的矛盾。
就像高盛报告里说的:"商品市场的超额利润,永远出现在供给跟不上需求爆发的时间窗口。
"
这种供需错配带来的机会,正在科创板上演新剧情。
我统计了一下,2023 年研发投入超过营收 15% 的硬科技企业,平均涨幅达到 67%,把主板 12% 的涨幅远远甩在身后。
特别是半导体设备这块,北方华创这些企业跟着中芯国际扩产,订单都排到 2026 年了。
这就让人忍不住琢磨: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大背景下,咱是不是正在见证 "二八定律" 的升级版 —— 那些啃下 "卡脖子" 技术的企业,说不定就是未来 5% 的赢家?
但要在这些高精尖领域下注,普通投资者真的准备好了吗?某百亿私募的调研纪要显示,他们的分析师团队里博士占比 45%,每年研发投入超过 5000 万。
再看看散户,上交所 2023 年的调查显示,只有 8% 的投资者能读懂上市公司财报附注。
这认知差距,就像金一南说的:"现代战争早就不是拼刺刀了,而是拼卫星定位系统的毫米级差距。
"
这时候可能有小伙伴要问了:难道咱们中小投资者就只能当韭菜吗?其实不是的。
全国社保基金过去二十年 8.3% 的年化收益就证明了,抓住 "大国周期" 才是王道。
你看现在,美联储加息周期快到头了,央行又连续三个月增持黄金,咱是不是该把目光投向 "中特估"?特别是 "一带一路" 十周年,中国建筑这些央企新签海外合同额同比涨了 42%,这种有国家背书的高确定性机会,不就是 "以强胜弱" 的最佳示范吗?
站在 2024 年这个时间点回头看,会发现很多投资真理都在被重新定义。
北交所的数据显示,专精特新 "小巨人" 企业平均研发强度 7.2%,是规上工业企业的 2 倍。
工信部规划的 1.5 万个产业数字化改造项目,又藏着多少 "供给创造需求" 的新故事?当传统周期理论遇上中国式现代化,咱可能真得重温马克思的 "具体问题具体分析"—— 既要看到 PPI 连续 18 个月负增长的预警,也要抓住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结构机遇。
夜深人静的时候,我总爱翻巴菲特 1994 年的致股东信:"投资不需要高智商,需要的是稳定的情绪和看透本质的洞察力。
"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或许咱最该投资的,是自己认知体系的 "第一性原理"。
就像特斯拉用物理公式重构汽车制造,中国投资者也得用 "供给侧改革" 的思维重构投资框架 —— 毕竟,当国资委启动央企上市公司质量提升行动,当证监会严打 "炒小炒差",这个市场最后奖励的,一定是那些能和时代同频共振的思考者。
未来的 A 股市场,大概率会越来越考验投资者的底层认知,而那些能把行业逻辑、政策风向和企业基本面吃透的人,说不定就能在新一轮的市场洗牌里笑到最后。
免责声明:本文数据源自网络公开市场信息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,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,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。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、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作者,我们将予以删除!
嘉汇优配-a股加杠杆-正规炒股配资-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